我为什么不再爱好摄影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我在初中到大学前期喜欢摄影,那时还买过自己的单反相机,也参加过一些校内外的摄影活动。然而这份热情在之后却快速冷却下来,不仅相机长期吃灰,现在即使出去玩,也懒得拍一张游客照。

反倒是从微信朋友圈出现之后,我观察到朋友圈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当然这很容易理解,只是不禁让我自我怀疑:难道我的特性是唱反调吗?

要讨论为什么我不再爱好摄影,首先要回想我为什么会爱好摄影。小时候我早早就接触到了相机,还记得第一个接触到的是一台 Olympus 的银色卡片机。后来我常看的报刊杂志中也会介绍很多摄影相关的技巧,一来二去也无师自通了许多理论知识。而在校园里,虽然没有什么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可遇上各种活动,摄影往往是被允许且被鼓励的。凭借我自学到的技巧,出片确实优秀了不少,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外界的认可。渐渐地正反馈就形成了。

那么失去兴趣也很简单,直接原因就是正反馈循环的缺失。感觉缺乏了摄影技术进一步提升的能力和动力。

拍出更好的摄影作品需要什么?当然需要个人摄影技巧的精进,但各类外在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器材。虽然现在摄影的门槛已经降到很低,但一方面当时的智能手机还远没有如今这么强大,另一方面,要想真正登堂入室,你终究需要去了解专业的可变镜头相机,而这就是个无底洞了。就算机身可以将就,也总不能一直只拿着 18-55mm 打天下吧。更不用说还有各种七七八八的配件。然而无论是以当时的财力还是性格,都不会支持我在这方面持续投入。

其次是拍摄的内容。如果你去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拍摄活动,你会发现大家最后的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但拍摄题材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再好的照片,看多了也觉得千篇一律,审美疲劳。而朋友圈的旅行爱好者们,面对风景名胜,随手拍都能咔咔出片。摄影终究是一项取对象的活动,再优秀的摄影技巧,没有拍摄对象也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也是为什么摄影博主和旅行博主的身份高度重合。当然同样,无论是以我的财力还是性格,都不会选择在这条赛道上深耕。

也有人会说,不拍风景,可以去拍人像啊。确实有很多(尤其是二次元领域)想学摄影是为了去拍 coser 的。如果是之后想走职业摄影道路,选择人像摄影也是相对需求较大的方向。且不说我最早是从风景入坑(看国家地理看的),如果转向人像摄影,又会面对新的挑战。

一是人像摄影需要大量的人际沟通,在摄影过程中需要协调、指挥模特摆出各种姿势表情,调动模特的情感。摄影过程之外也免不了涉及各方面的沟通交流。想到这里我的社恐已经犯了。

二是修图。人像摄影就逃不过修图。当然这是所有摄影到了后期必需的一个技能点,即使是拍拍风景,不用仔细 PS,也免不了后期拉拉曲线啥的。只是我个人对修图这件事实在没这么感兴趣,审美能力也有限吧。

三其实还是人的问题。有人的地方就容易有各种节外生枝,导致“功夫在摄影外”。一个印象较为深刻的示例是,当时微单还刚刚兴起,如果你拿一个顶级微单和一个入门单反出去拍摄,反而是拿着入门单反会受到更多的尊敬,而微单会被当成卡片机而受到鄙视。虽然也不是不能理解这样的心理,但遇到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情况,拍人这事也就更让人意兴阑珊了。


摄影作为我的第二爱好,与第一爱好编程相比,正好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一个好动,一个喜静;一个外显,一个内倾;一个吃硬件,一个吃软件。两者并不十分兼容。而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把其中的一个爱好变为主业+副业,另一个爱好的淡化也是必然。

说了这么多,以上都是我自己的问题。但倘若再往下思考,我觉得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摄影与绘画或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绘画是唯一可以记录现实场景的手段。因此当时绘画的主流是以真实为佳。但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精确度都超越了绘画,绘画技术一时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直到以印象派等各类新的绘画流派兴起,才算重塑了自己的定位,不仅仅一味追求真实,而是百花齐放、将画面作为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而这也让绘画真正从一门技术升格为了一门艺术。

摄影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在走绘画的老路。刚开始摄影还是一门技术活,要是不懂点相机操作和成像原理,光是拍出一张合格的照片,画面不糊,对焦准确,不过曝欠曝,已是实属不易。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普通人用手机也能拍出不逊色于专业相机的大片了。这时候,“会摄影”就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技能了,得像“朋友圈摄影大赛”那样,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好了。

那么,如何区分更好的照片呢?技术不再成为门槛,就只能在内容上开卷了。卷构图,普通的构图还不够,得来点标新立异;卷画面,再美的自然风景,也要加入一些“人文因素”才算完美;拍摄事件,即使是与事件本身并不相关的犄角旮旯,也要处理得尽善尽美,不能留下任何可被挑刺的地方。

可真实的世界,哪有这么多完美的场景在等着你呢?即使有,就那么一瞬间,怎么就刚好被你捕捉到了。借用网上打假新闻时常说的一句话:你的脑袋上长了摄像头吗?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让不少摄影师们忘记了初心。即使是在各种摄影大赛中,使用摆拍、PS 等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1

可以说,如今的摄影,比起记录真实,更像是先在脑内预设了画面,然后在现实中拍摄出来。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自己创造世界呢?

另一方面,即使你的摄影再卷生卷死,最终成品也不过是方寸之间,能传达的信息量终究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摄影作品在参赛时都要配上说明文字。如果没有说明文字,观众看到它们,只会觉得:啊,很美的构图和画面,但这样的图片我也见得多了。随后很快被淡忘。而有了说明文字,观众才会意识到,啊,原来这张照片看似普普通通,背后原来有着一段这么有趣的故事。而那些能够被广为流传的照片,往往是因为它反映的事件已足够为人熟知,已经在观众的心中植入了先验知识,才无需额外说明,就拥有了极大的传播力。

2

我能够理解把摄影作为职业的人,他们必须卷。同样的事件、同样的景,全世界的摄影师都在拍摄,当然要挑出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缺的。但是对我自己,以及大多数人来说,摄影只是为了记录生活。如果为了画面的好看去刻意凹角度、去扭曲时空,费时费力不说,甚至要以减损真实性为代价,岂不是本末倒置。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当我打开相册回忆过去时,那些我当时精心设计、构图的照片看起来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更让我的内心泛起波澜的,反而是那些随手抓拍的照片。它们看上去构图稀烂,对焦不准,但拍摄当时发生的事却好像还是历历在目,忍不住让人嘴角勾起微笑。而这些事情,又往往不足为外人道也。

摄影的价值并不在于各种拍摄和 P 图技巧,而在于记录当下那份独一无二的经历、场景和情感。


我痴迷摄影时,去哪里玩都想着带着相机,看到什么都想拿相机比划比划,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出片的机会。即使没有举着相机,眼睛也跟个取景器似的,想着怎么构图、怎么拍摄。一趟下来,要是没拍到满意的照片,感觉就像亏了一样。然而熟悉相机的人都知道,相机的 FOV 远小于人眼。总是透过相机看世界,长此以往视野就会被局限。后来当我放下相机,真正用眼、用心去看世界,我才意识到,真实世界的风景远比镜头中的、远比我想象的更加波澜壮阔。

摄影应该服务于生活。如果像我之前一样,为了摄影反而损失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那就不好了。说到这又想起来,现在很多人在吃饭时“让手机/相机先吃”,也引发过不小的争议。我也期待着,或许在未来,随着 AR 技术的发展,摄影能够更加融入于生活。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