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前段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装修。在经历了一系列兵荒马乱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这段经历,希望能尽量客观条理地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如果有幸能帮助大家在面对装修时少一点迷茫,那就更好了。
期待与担忧
一开始面对装修时我们总是怀着两种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面对第一次能够完全设计自己新家的机会,我们无疑是兴奋的。我们会在网上寻找各式各样的装修效果图,并以此来想象新家未来的样子。
另一方面,装修本身就是一个早已臭名昭著的行业,很容易就能看到别人在装修时遇到的各种烦心事。没有一家能够安安稳稳,完全顺利地完成装修的过程。这不禁也让人对即将开始的装修过程充满恐慌。
而更令人感到恐慌的是,装修知识跨越了很多专业领域。这使得当你看到别人提到的一些装修中的坑,你甚至都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这就显得你像一只待宰的羔羊,随时会被敲骨吸髓。
好在后来偶然来到了一个上海本地生活论坛(篱笆网)。在这个论坛上有很多人以日记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发了自己家的装修经历。贵在真实,他们的记录中并不全是效果图展示,也不都是投诉坑爹的。看的多了以后,就对整个装修过程有了全局的认识,也渐渐把一些之前只停留在文字上的术语与实际的工程步骤联系在了一起,给了我开始装修的底气。
这也是我学到的一个经验,即本地生活论坛往往拥有最真实的一手信息。
公司选择
一般来说有装修公司与施工队可选。网上很多都说装修公司下面主要也都是外包工人,还要收额外的管理费,不如直接找靠谱包工头 + 第三方监理。
老实说这并没有错,不过有公司这个实体在,终究更靠谱一点。毕竟我们也没有装修经验,且工作忙不能时刻盯着工地。(当然,找了装修公司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另外找公司你能看到各路评价,但是找到靠谱包工头的难度就大多了。因此最终还是决定选择装修公司。
刚开始肯定是想着通过我们熟悉的互联网渠道去寻找。可惜的是装修行业与互联网的整合并不是很深,不像其他业已成熟的 O2O 行业,能够为我们提供省心与标准化的服务。另外在互联网上营销厉害的几家公司,在网友中的风评反倒都很差。(网友:你把钱都拿去打广告了还指望管好装修质量?)
后来发现篱笆网以后,就自然打算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选择了。虽然这里面的装修公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贵在真实。(虽然后面发现装修公司还是会做一些控评,以及对于在网上发帖的客户可能会有一些区别对待)
设计师
装修公司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设计师,如果你对设计有更高的要求,也可以花更多的钱选择独立设计师。我们房子又不大,也只想做中规中矩的装修。反倒是独立设计师对我们来说又平添了外部依赖与沟通成本,故一开始就不考虑。因此下文也都是讨论装修公司的设计师。
设计师一般是装修公司中第一个与你打交道的角色。他们为你的量房并了解你的需求,然后出设计图,并只收取一笔极少的设计费或干脆由装修公司免费提供。而这一阶段往往会选择多个装修公司进行比稿,在他们之中选择一家正式签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把装修公司的设计师称为销售/绘图员。
能感受到设计师的两种风格。有一类设计师比较专注在设计上面,能够给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设计;而另一类在设计上看上去中规中矩,但是对于装修的工艺,可能遇到的坑等信手拈来。
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现在看来还是明智的。因为本身房子限制,设计空间有限,对于功能分区的设想我们自己也已经想的八九不离十了。而对装修过程的了解,使得设计师能够顺畅地与装修工人沟通,在设计落地到施工上时避免了不少的坑。
当然,这也取决于设计师的负责任程度。也有设计师在出完图收到钱以后就做了甩手掌柜。不过这个就得看运气了。
签约方式
稍微在网上了解了装修的人,都会接触到全包、半包、清包的概念。
清包就是工人只出人力,装修用到的水泥黄沙等一切材料都要你自己负责采购。很明显这种是最省钱的,但是你自己也最累。装修公司都要保证自己的利润空间,肯定不会接受这种方式,一般是有闲且对装修过程十分了解的人,直接找工头才会这样做。
而全包和半包就是谁来购买主材的区别。主材可以简单理解为那些看得见摸得着,但只有装修时才会特意去关注的建材,比如瓷砖、地板、橱柜之类的。全包就是全部通过装修公司选购,你只能从几个特定的款式中挑选,如果有定制化需求就得另加钱。而半包的话,这些就得自己去购买。
现在网上主流都是推荐使用半包中庸之道。不过个人觉得可以商榷。全包选择少,价格不透明,难以货比三家。不过也有好处,就是省去了与很多商家单独对接的精力,有什么问题也会有装修公司居中调节。(前提是装修公司要比较靠谱,在网上看到的不靠谱的例子也不少)。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全包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对工地撒手不管了。它只是帮你解决了材料供应商的问题,但在实际施工中随时都可能会有情况发生,需要你去处理。如果真想要拎包入住,恐怕只能买精装修了。可精装修被曝出质量问题的还少吗?
我们最终名义上是半包,实际上介于半包和全包之间。在合同中约定了我们在装修公司合作厂家中挑选一定价值的主材,并承诺价格不高于市场价。在签约时也听店长唠嗑了几句,人工和材料费用的上涨是大趋势,为了维持装修公司的利润,未来全包会逐渐趋于主流。
材料采购
装修过程中的采购,频次低,金额大,且会服务你很多年,因此值得谨慎对待。
随着网购的发展,我们往往会面临的抉择是在网上还是在实体店购买。网购挤占了不少实体店的空间,也滋生出了不少套路。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款式区分线上与线下款,为同样配置的商品打上不同的型号以混淆视听。更有甚者会在不同的电商渠道上也区分不同的型号。
型号被打乱,一方面杜绝了顾客在线下店看好型号,再去线上搜索比价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你拿着网上的型号和配置去线下咨询,他们就会以没有这个型号为借口,向你推荐配置和价格更高,但不一定符合你需求的产品。然后通过销售的口才让你冲动下单。
有些大品牌,可以在网上搜到线上线下型号的对照表。如果搜不到,就只能靠自己多多对比配置信息进行判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线上款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品质有缩水,偷工减料了。我个人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
并非所有商品都是线上比较便宜,线下店的价格水分还是很大的。当然这也视品类而定。在线下逛时,光看标价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都是虚高,装作要买的样子和销售聊聊,才能打听到真实的价格。如果你能说会道,善于砍价,就更好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卫浴产品,上来就是对折起步,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还有看上去非常高科技的软水机,实体店报价就比线上便宜好几千,还送赠品。当然也有像方太这种线上线下统一型号统一价格的,点名表扬。虽然线下购买还是送了不少赠品
大多数情况线上价格会更优惠。如果正好赶上大促,还可能再享受一波优惠。如果赶不上大促,许多商家还能允许一段延迟发货期,多问问客服或许可以给你晚点发货。实在赶不上优惠也不用强求,否则一堆东西堆在工地就难以干活了。装修会使你意识到,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要是造成工程延期、配合不上之类的问题会更加头疼。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装修中的大件商品很多都不能立即发货,因此要提前做做功课,避免因为等待到货导致进度延期。
在选购过程中,对于一些大件我们是在设计师的陪同下选购的。有人会很反感这种现象,认为设计师会吃回扣。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还是像之前所说的那样,看设计师的靠谱程度。而设计师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商家默认你懂装修上的各种事情,会问你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你甚至都听不懂。如果没有设计师的陪同,我们就只能和商家面面相觑了。
联系
装修并不是搭积木。在你可见之处的各种功能,往往都需要很多不可见之处的支持。因此在开始装修时,就一定要计划好未来家中的各种设施,越细节越好。否则一旦隐蔽工程成型,就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但这其实蛮悖论的,因为第一次装修之前你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知识,而随着装修过程你慢慢意识到了这些却又来不及了,只能说尽量吧)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插座和开关的问题,每篇文章都会提要尽早计划好插座的位置,留够数量等等。设计师在出图时也会考虑这些,所以翻车的比较少。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很难想到要在前期做好计划的。
一个例子是零冷水热水器。如果被破旧出租房的热水器摧残过,一定都知道一开水龙头就放出热水是多么幸福。现在有很多热水器都拥有零冷水功能,但其原理决定了在铺设水管时必须事先增加一条回水管。而目前装修的标准化流程默认并没有这一项。如果你之前没提出来,后续安装热水器时就得犯难了。
安装软水机也是类似的原理。不过软水机本身也是专业的机器,反倒会更上心一点。软水机的工作人员也会在水电定位时予以协助。
现在还有很多人希望在家中实现智能家居,首要任务就是把开关都换成智能开关。但智能开关安装时比普通安装需要多一根零线,这也需要在电线布线时额外处理。
其实像热水器、还有智能开关这两个,即使前期没做准备,后面也有补救的方案,但并不完美,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些隐患。既然都重头装修了,为什么不一次性做好呢?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家里的网络。如今无线网已经是媲美水电的基础设施了,但装修工人对此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只会把网线拉到指定位置完事。电信的工程师倒是非常专业,但只在装修结束后安装宽带时登场然后帮我们穿了水晶头以及发现工人接法不对,把网口一一撬开重新接线。因此对于光猫、路由器的摆放、网口位置,家里是不是比较大以至于需要 AP/mesh 组网等,自己也得做好功课。
关于网络这一块,网上有很多专业的文章了。我本身也是一知半解,而且没什么极客精神,就不在这里误人子弟了。如果你对这块比较有追求,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做好规划,并一开始就紧盯住装修公司,包括网线、水晶头的用料。
监理
面对装修行业鱼龙混杂,以及客户缺乏装修知识的现状,一群曾经的装修行业从业者站了出来,催生了装修监理这一职业。如今监理已普遍被客户和装修公司所接受。
现在的装修公司,提供监理已经成为了标配。不过同样归属于装修公司,难免让人觉得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此外,也有独立于任何装修公司的第三方监理。
虽然装修公司的监理让人怀疑是不是会包庇自己人,但默认在他们讲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还是很有帮助的。这是因为他们对工人是有监督的强制力的。另外,比起工人,他们往往沟通能力较强,能成为客户与工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第三方监理则在专业能力上更胜一筹,检查的项目也更加细致。但他们只能提出建议,对工人则没有强制力,工人有时并不服他们。这时有装修公司的监理在中间说和就比较重要。
另外在第三方监理中还有一类陪签服务,即在与装修公司签约时负责审核报价单。
在刚签约阶段,我们对装修往往还是比较懵逼的状态,对着装修公司给出的事无巨细的报价单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而在签约前,装修公司一般是不允许你带走报价单的)。这时候一个靠谱的陪签能帮你审核报价单是否合理,以避免潜在的增项,也可以为后续装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你打个预防针。
接受不完美
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装修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
在游戏《Minecraft》中,整个世界被抽象成了一个个规整的小方块,这为我们布置场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现实中显然没有如此理想的环境。假如你有一格的空间,那么肯定能放下一格的工作台。但假如你有一米宽的空间,那么一定是放不了一米宽的柜子的。
一个比较违背直觉的事实是,你家的墙与墙,墙与地之间的夹角并不是完美的横平竖直,呈 90° 的。如果你想要做的完美些,好的,请加钱(而且相当于变相缩小了你的室内空间)。有兴趣可以去搜索“顺平”和“垂平”。
还要考虑的是踢脚线和石膏线的影响。这决定了你的家具不能完美地顶天立地(除非做吊顶)或者完美地贴合墙面。家里的管道也可能凭空占用你布局的一个角落。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交界面也不像游戏里那样可以自然贴合在一起。比如瓷砖和地板、和乳胶漆之间,必须考虑如何收边的问题。这又使你的家的角角落落显得参差不齐起来。
最后,你买的家具和电器,也不能为你保证尺寸的精确性,误差是常有的事。如果你卡着尺寸买东西,结果刚好放不进去就尴尬了。装修与做事一样,都要留点余地。
现在有万能的互联网,面对一些工艺上的问题,除了传统的做法以外,我们往往能在网上找到一些没那么主流的方法,但看似能完美解决你的问题。但这样的做法并非十全十美,它们可能需要花费不少的金钱,或是需要比较苛刻的前提条件,或是施工工艺比较复杂等等。即使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也要面对工人执行层的不完美。
总之,如果选择了非主流的做法,就要面对可能翻车的风险。选择常规的做法,也许最后的效果并不完美,但至少也不会太离谱。
邻居
你买的房子可以选择,你的装修公司可以选择,你买的材料、家具可以选择,但你未来的邻居和物业的好坏,却像盲盒一样,当你能够认清楚他们的面目时,却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物业:干啥啥不行,收钱第一名。结合知乎上看到的各种物业事迹,说他们是当地黑社会地头蛇我也信了。本来想是不是个例,不过和监理聊了聊感觉大开发商的物业也不怎么样,更不用说也许是连物业费都收不上来的老破小了。也许这就是双输吧。
邻居:由于是老小区,邻居也以老年人为主。虽然装修规定只能在工作日上班时间进行,但对一堆老年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们对装修持有反感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仅仅是因为一时嫌吵,就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去各种举报,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坏人变老了。
更难受的是,装修的过程再烦恼也只是一时的,而物业和邻居的膈应却会持续很久。只能希望大家好运吧。
风险
现在智能家居的概念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少人在装修之前的计划环节就已经把各智能生态纳入了统一规划。不过出于我个人对它的担忧,我并没有(刻意去)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
智能家居的理想无疑很美好,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有时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是否真的需要一盏能够用手机控制开关和颜色的灯。当然,也可以配合传感器实现自动的开关,但只要你的动线设计合理,按个开关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自动感应固然更胜一筹,但优势并不明显,可这却需要你在装修时花费不菲的人力物力去实现整套系统,显得并不那么值得。
智能家居的各大厂商出于赢利目的,必然会希望构建自己的生态,对不属于其生态的产品支持很差或干脆不支持。这就导致了如果你想要构建智能家居,你购买家电的选择将大大变小,以至于有时不得不捏着鼻子选择性价比较低的产品。更糟的是这使得某一厂家的产品在你的家里形成了垄断,虽说正常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假如他们开始作恶(例如给你家的电视加个广告),你也将毫无还手之力。
此外,对于涉及安全隐私类的产品,例如电子锁、摄像头等,出于对程序员这一职业的了解,我对它们的安全性并不能抱有太大的信心。记得之前有新闻曝出联网摄像头可以被任何人看到直播的,实在是触目惊心。
当然对于能大幅提升体验的产品也不要一味排斥。现在有很多小家电单品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能力,不需要非得放到整个体系中来。
展望未来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习惯了赛博世界的工程,面对装修这一现实工程,满满的都是吐槽。
在写代码时,虽然写出来的代码并不十全十美,但至少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有原则可循。而在装修中,似乎一切都在与最佳实践对着干。各工序之间耦合严重,各种装修的隐蔽工程,一旦实现完成之后,就再也没有改动的可能了。缺乏通用的接口与意识,各要素之间的对接还是需要很多的定制化开发。这些使得装修是一条有去无回的单行线,一旦哪一步出了问题而又没有及时改正,就得忍受着这样的问题几十年,或者只能砸掉重来。
那么,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我们可以尽量选择灵活易于插拔的架构。我们选择了落地式的台盆、电视柜,独立的浴室柜、晾衣架等,以尽量避免在墙面和顶面打洞。
装修行业中也自发地产生了一些统一的规范,例如插座盒的大小,所有厂商都遵循统一的规格,这样不同的产品之间就可以轻松地替换。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厨房与卫生间的集成吊顶,由统一大小的方形拼接而成,便于拆卸组装。在购买灯、暖风机时也不用再纠结大小尺寸,只要是兼容集成吊顶的都可以放心购买。考虑到厨房与卫生间往往是天花板漏水的重灾区,需要时常打开检修,这样模块化便于拆卸的吊顶就显得尤为实用。
能够把这样的理念推广到整个装修过程中吗?就在装修的过程当中,我在网上看到了装配式装修的概念,就像游戏中的家园系统,划分成一个个标准块进行拼装,理论上完全避免了传统装修的各种缺点,十分心动。不过目前网上能找到的信息都是以宣传为主,没什么实操的帖子,倘若让我做小白鼠我也是不肯的。
希望在未来能看到这种模式的发扬光大吧。
结语
装修实在是一个过于累人的过程,以至于仅仅是写这篇文章我都感到心累得几欲弃坑甚至已经推翻重写了一次。也有很多很多上文没提到的知识和感受但无力再写出来了。要不是另一半分担了太多我一定光速逃避去买精装修。
最后还是想碎碎念几句。装修过程千头万绪,最理想的情况还是有人能够随叫随到,如果和长辈在同一个城市,或许能好很多。不过实在管不过来的话,就得学会抓大放小,不能太追求完美。看到网上很多和装修公司的纠纷,其实就是过于追求细节了,有些问题实际上住进去过两个月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说起来看到链家也推出了装修服务,会把较老的二手房重新装修后挂牌出售,看来也是瞄准了装修这一痛点吧。不过这样的装修质量如何就不好说了,而且也不适用于自己有些特殊需求的场景。
有网友说,装修是你在离开学校以后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刻。诚不我欺。共勉。